《九阳真经》实乃道家武学之论证
2005-01-27 21:08:00  作者:寒雪牵魂箫  来源:金庸江湖  评论:0 点击:

  “呼翕九阳,抱一含元,此书可名九阳真经。” 九为极数之极,故《九阳真经》看来似乎是至阳之武学。而且小说中也说《九阳真经》乃少林武学,是达摩老祖写在梵文《楞伽经》夹缝里的。《九阳真经》中所载的九阳神功乃武林至高内功。张三丰、郭襄、张无忌等人的武功就深受《九阳真经》影响。

  《倚天屠龙记》中真正给我们展现九阳神功的是张无忌,他在倚天中把九阳神功的威力发挥到了顶点,让我们对这小说中虚拟的神功心驰神往。在张无忌的九阳神功影响下,九阳神功原本少林武学,乃天下纯粹至阳至刚的内功,这一观点似乎无庸置疑。

  但是书中却又有这样一段话:

  “俞莲舟道:“恩师自九十五岁起,每年都闭关九个月。他老人家言道,我武当派的武功,主要得自一部《九阳真经》。可是恩师当年蒙觉远祖师传授真经之时,年纪太小,又全然不会武功,觉远祖师也非有意传授,只是任意所之,说些给他听,因之本门武功总是尚有缺陷。这《九阳真经》据觉远祖师说是传自达摩老祖。但恩师言道,他越是深思,越觉未必尽然。一来真经中所说的秘奥与少林派武功大异,反而近于我中土道家武学;二来这《九阳真经》不是梵文,而是中国文字,夹写在梵文的《楞伽经》的字畔行间。想达摩老祖虽然妙悟禅理,武学渊深,他自天竺西来,未必精通中土文字,笔录这样一部要紧的武经,又为甚么不另纸书写,却要写在另一部经书的行间?”

  显然 张三丰认为《九阳真经》与少林派武功大异,近于中土道家武学,非达摩所作。

  张三丰对《九阳真经》的看法和其他武林中人迥同。出现这个情况就很蹊跷了。张三丰是一代武学大宗师,其武学修养和见识超凡,这点是可以肯定的。张三丰认为《九阳真经》与少林派武功大异,近于中土道家武学,因此怀疑《九阳真经》非达摩所作,绝非空穴来风,必定是经过了他深思熟虑才这样说的。

  因此,本文就来论证一下:《九阳真经》实乃道家武学。

  

  首先,我们从《九阳真经》的经文入手。

  “虚实须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气须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要用意不用劲。随人而动,随屈就伸,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我劲接彼劲,曲中求直,借力打人,须用四两拨千斤之法。”

  彼之力方碍我之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两手支撑,一气贯通。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其病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从身能从心,由己仍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方寸,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工弥久而技弥精……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已动。劲似宽而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展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便是放。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

  “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

  “呼翕九阳,抱一含元,此书可名九阳真经。”

  其实这些经文是照搬自 张三丰《拳论》和《李亦畲拳论》,李亦畲是太极名家。《李亦畲拳论》论叙的也是太极拳理。

  ====================================================================

  拳论 张三丰
 
  一举动中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

  【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太极拳由张三丰所创此说法,始於武禹让,但据考证并非如此,故此文何人 所作无法得知】

  ---------------------------------------------------------------------

  李亦畲拳论

  五字诀

  一曰心静 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已,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 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二曰身灵 身滞,则进迟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两手支撑,一气贯穿。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已。后身能从心,由已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披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工弥久,而技弥精矣。

  三曰气敛 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擎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四曰劲整 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手脚根,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又要提起全副精神。
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五曰神聚 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练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故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臂,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光绪辛己(光绪七年即公元1881年) 中秋念六日亦畲合氏谨识

  =====================================================================

  “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这也是道家的学说--“以静制动”,“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太极理论乃道家思想,和佛家无关。《九阳真经》的经文完全是太极理论。由此,可以认定《九阳真经》从理论上完全是道家武学。

  

  张无忌使的九阳神功的确是阳刚至极内功, 这点在《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与张无忌都先后谈到了:

  (第十章 百岁寿宴摧肝肠  张三丰语:)只有他自己修习‘九阳真经’中所载至高无上的内功,方能以至阳化其至阴。
  (第三十一章 刀剑齐失人云亡   张无忌语:)我这九阳神功是纯粹阳刚的内功。

  道家崇尚阴柔,道家武功也是阴柔一派------这是大家普遍的观念。从这个角度来看九阳神功和道家武学明显相反,还怎么可能会是道家武学呢?

  在此要说明:道家并非只主张阴柔 。
  早在《易经》中就有:“一阴一阳之谓道。” 、“老阴生少阳,老阳生少阴”的说法。”
  而《道德经》第42章也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明代张三丰在《张三丰全集》中也有论述:“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理……”、“今专以人生言之:父母未生以前,一片太虚,托诸于穆,此无极时也。无极为阴静,阴静阳亦静也。父母施生之始,一片灵气投入胞中,此太极时也。太极为阳动,阳动阴亦动也。自是而阴阳相推,刚柔相摩……”、“一阴一阳之谓道。修道者,修此阴阳之道也。一阴一阳,一性一命而已矣。”

  可见阴阳者乃自然之互在、互存、互抱、互动之大道也。阴为阳存,阳为阴在,阴不独阴,阳不独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互抱动而生万物也。-------这就是道家的阴阳观。

  虽然道家讲究以阴御阳,但一阴一阳才之谓道呢?既然道家除了阴还有阳,那么一些道家武学讲求阳刚又有何不可呢?

  在《倚天屠龙记》第二十四章 太极初传柔克刚 中有这样一段话:“……说话之间,将一股极浑厚、极柔和的九阳神功,从手掌上向张三丰体内传了过去。

  此处的九阳真气体现的是阴柔而非阳刚,印证了《易经》中“老阳生少阴”的说法。

  再看《神雕侠侣》第二十一回 襄阳鏖兵 中的这段描写:“………郭靖此时所施展的正是武林绝学“降龙十八掌”。法王等三人紧紧围住,心想他内力便再深厚,掌力如此凌厉,必难持久。岂知郭靖近二十年来勤练“九阴真经”,初时真力还不显露,数十招後,降龙十八掌的劲力忽强忽弱,忽吞忽吐,从至刚之中竟生出至柔的妙用,那已是洪七公当年所领悟不到的神功,以此抵挡三大高手的兵刃,非但丝毫不落下风,而且乘隙反扑,越斗越是挥酒自如。”

  再次说明了:“老阳可以生少阴”。

  因此张无忌在 第三十一章 刀剑齐失人云亡  中所说的:“我这九阳神功是纯粹阳刚的内功。”中的“纯粹”二字则值得商榷,并不严谨。

  其实阴阳之说原本就是道家理论,是中华哲学的一部分,和由天竺传来的佛家是毫无关系的。少林寺是禅宗祖庭,禅宗教旨来源的《金刚经》和《坛经》中就没有“阴阳”的观念。

  我的推测:金庸先生是想把《九阳真经》写成一部佛家武学典籍的。无奈佛家经文典籍中没有和阴阳武学相关的理论,金庸先生只得引用几篇太极拳论中的论叙做《九阳真经》的经文。但估计作者又感觉这样“打着佛家的旗号招的却是道家的兵马”不妥,于是就借张三丰之口道出:“《九阳真经》与少林派武功大异,反而近于我中土道家武学。”而以金庸先生对道家思想的研究造诣,岂有不知道:“道家并非只主张阴柔”、“一阴一阳之谓道”等理论之理?因此,金庸先生心安理得,毫无束缚的把属于道家的九阳神功写成了阳刚至极的内功。

  其实仔细读读金庸先生的小说,就会发现书中一些佛家武功在招式或理论上却包含道家思想。比如《倚天屠龙记》中少林寺绝技“龙爪手”中就有“抱残式”和“守缺式”。抱残守缺这可完全是道家思想,和佛家一点关系都没有。

  综合 本文一部分和二部分 可以证明张三丰所言:“与少林派武功大异,反而近于我中土道家武学”是完全正确的。

  《九阳真经》实乃道家武学。

  张无忌武学之见识

  在《倚天屠龙记》第三十一章 刀剑齐失人云亡 中: “张无忌正色道:“不,不!我这九阳神功是纯粹阳刚的内功,你现下所习的峨嵋派内功(实际上就是九阴神功),走的却纯是阴柔路子。要是你再练我的功夫,阴阳汇于一体,除非是如我太师父这等武学奇才,或许能使之水火相济,刚柔相调,否则只要差得一步,便是走火入魔的大祸。嗯,等你日后内功大成之时,我那挪移乾坤的心法,倒是可以学的。”

  除了文章上部分所说的“九阳神功是纯粹阳刚的内功”这一说法并不严谨外,张无忌还认为“非武学奇才,纯粹阴柔和纯粹阳刚的内功不能同时兼顾修炼”这一说法也值得商榷。

  我觉得:《九阳真经》的武功既然近于(或属于)中土道家武学,那么和道家武学的《九阴真经》,两者非但不应该是相反的,反而应该是相近、相通的。即使一个人修炼 《九阳真经》和《九阴真经》达不到水火相济,刚柔相调的境界,但能阴能阳的修为应该是可以具备的。

  一灯大师身具一阳指,郭靖、洪七公身具降龙十八掌和杨过身具玄铁重剑、黯然销魂掌这样的阳刚威猛的武功都可以修炼九阴真经,为何练了九阳神功就不可以修炼九阴真经了呢?或者为何练了九阴真经就不可以修炼九阳神功了呢?

  回答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一灯大师、郭靖、洪七公、杨过和张三丰一样都是武学奇才,而张无忌和周芷若则不是。

  (完)

相关热词搜索:九阳真经 武学

上一篇:天下武学之源——少林派
下一篇:数学与武学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