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境界和武学境界的终极划分
2007-08-22 21:21:00  作者:shaolinpai  来源:金庸江湖  评论:0 点击:

  一、独孤九哲

  闲言少叙,本文直指本根。

  哲学家可分为九重境界,依次为哲学家、哲学名家、哲学大家、哲学大师、哲人、圣哲,圣哲本身又区分为四重境界,分别为小乘、中乘、大乘和最上乘。

  其中,哲学家、哲学名家和哲学大家的境界只是哲学王国中的下乘境界,乃哲学之术的境界,哲学大师、哲人和圣哲的小成境界是哲学王国中的中乘境界,乃哲学之理的境界,圣哲的中乘境界、大乘境界和最上乘境界才是哲学王国中的上乘境界,方为哲学之道的境界。

  哲学家乃能够开创哲学流派者,为一派宗师;

  哲学名家乃不拘泥于本流派的哲学而兼采其余流派之长、兼通数家者;

  哲学大家为会通一切哲学流派者;

  哲学大师乃会通哲学与天下一切学问者;

  哲人乃超越哲学之相,达到生活即是哲学者,哲学大师还是有相的大师,哲人乃无相的大师;

  圣哲则觉悟到哲学本在心中,修心就是修哲学。

  此境界由低到高依次展开为:小乘境界乃初步觉悟到哲学本在心中,中乘境界乃自心具有完备的哲学并因此见到哲学的本性,大乘境界乃无心无哲学,最上乘境界超越一切有心无心,将一切境界融会贯通为一体而又超越一切境界,包括超越自身境界。

  哲人乃近道,小乘境界为入道,中乘境界为证道,大乘境界为合道,最上乘境界无以名之。             

  二、独孤九武

  以武学境界来对比,哲学家是某一剑派的开山祖师,精通天下所有剑法,且能创出新意。哲学名家是已经精通剑法并进一步参研、会通刀法、枪法、棍法等等的武学奇才。哲学大家是将天下一切剑法、刀法、枪法、棍法等等融会贯通为一体的武学大师。而到哲学大师的境界,则参悟到武学之理和琴棋书画之理殊途同归。生活即哲学的境界就是《浣花洗剑录》中弃剑而入世,以非武学修习武学的白衣人,进入藏剑庐二十年之前将神剑沉入河底的谢晓峰也是这种境界,即将踏入武道的境界。

  李寻欢“手上无招,心中有招”是第六重境界,上官金虹也是这种境界,“手上无环,心中有环”。上官金虹最后死在李寻欢刀下并不意味着百晓生将上官金虹排在第二就错了,不意味着李寻欢的武功就高于上官金虹,《边城浪子》中荆无命说的很清楚,李寻欢的武功的确不如上官金虹,其中的道理何在?抛去邪不胜正的因素,其原因在《多情剑客无情剑》结尾处其实已经说出来了,因为上官金虹想试一下自己能不能躲得过小李飞刀。要胜小李飞刀必须要进攻,但要躲小李飞刀的话那就是将进攻的权利放弃了,只守不攻,则上官金虹就不可能将自己的功夫发挥到十成。百晓生的意思当然是:如果每个人都全力施为,上官金虹能胜李寻欢。

  “草木竹石皆可为剑”则为第七重境界,天机老人所说的“环即是我,我即是环”的境界。独孤求败四十之后达到的境界。

  丁鹏初入藏剑庐时,感到藏剑庐死气沉沉,谢晓峰解释说“因为我的手中没有剑”,可以看出两层意义:
1、剑已经与谢晓峰的灵魂化为一体,说没有剑无异于说没有灵魂,因此谢晓峰已经是第七重境界,故谢晓峰才说“神剑虽沉,但神剑山庄仍在,因为我还在,你明白吗?”,因为剑已经在他心中无所不在,一切都是剑。丁鹏的魔刀境界“丁鹏也达到了这种境界,所以他懂”。
2、但谢晓峰在丁鹏进入藏剑庐之前一直无法破掉燕十三的第十五剑,说明他一直无法超越第七重境界。燕十三自己也超越不了第十五剑,所以他只能以消灭自己肉体的方式消灭第十五剑。

  无剑境界是第八重境界,天机老人所说的“无环无我,环我两忘”的境界。丁鹏进入藏剑庐之前谢晓峰自己在藏剑庐中正在追求而还没有达到的是“我非我,剑非剑”的境界,也就是无环无我的境界,简单说就是无剑境界。直到丁鹏破了不是十足十的第十五剑[不是纯正的第七重境界,因为这还不是燕十三本人所使的第十五剑]之后,才促使谢晓峰由此而顿悟,终于踏入无剑境界。丁鹏从藏剑庐出来时发现四个剑奴已经获得了解脱,剑奴之所以已经获得解脱原因只能是谢晓峰已经获得了解脱,而谢晓峰之所以已经获得了解脱,那是因为他已经踏入了无剑境界。当谢晓峰第二次说“我的手中没有剑”时,揭示的就是这种境界 “还是重复刚才那句话,但意境更深”,其真实的意义是:现在我的心中也已无剑,因为我已无心,乃至于无我。

  但谢晓峰只有在藏剑庐中的时候才进入这种境界,因此还是没有真正修成这种境界。“下次你来的时候,此地已经没有藏剑庐了”,处处都是藏剑庐,彻底跳出藏剑庐之外,到此才真正踏入无剑的境界,那将是谢晓峰第三次说“我的手中没有剑”的时候。

  佛祖明言:自心生魔,故至少达到第六重境界才有资格入魔。上官金虹是第六重境界上的魔,李寻欢与上官金虹“一个是仙佛,一个却是恶魔”。燕十三是第七重境界上的魔,剑与燕十三的生命、灵魂已经融为一体,类似的,魔刀与丁鹏也已经融为一体,他们显然都属于“环即是我,我即是环”的第七重境界。但燕十三以死的方式摆脱了魔[第十五剑]却不能控制魔,所以不是对魔的超越;丁鹏进入藏剑庐之前能收住魔刀不发,说明他已经可以开始控制魔刀了,所以谢晓峰称赞说“你大概快要摆脱魔意了”,此时的丁鹏已经接近了第八重境界。丁鹏最后甚至可以放下魔刀,所以他可以用木刀去夺回魔刀,但丁鹏却不能放下有形的刀,所以他必须用木刀去夺回魔刀,也没有彻底超越魔。不能放下屠刀,怎能立地成佛?不能成佛,又怎能超越魔?

  第六重和第七重境界的一心可成就仙佛,亦可成就邪魔。“李寻欢若不是李寻欢,也许就是另一个上官金虹”。“善恶本在一念之间,仙佛和恶魔的距离也正是如此”。《西游记》十七回:观音菩萨变作凌虚仙子之后,孙悟空问道:“还是菩萨妖精,还是妖精菩萨”?观音菩萨笑道:“悟空,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

  同为一心,为什么既能成就仙佛,又能成就邪魔?一心如何成就仙佛,又何以成就邪魔?
答曰:本心真心,不离本性可成就仙佛,执则成妄心,迷失本性乃成就邪魔也。所以有两种方式可以超越魔道,即古龙在《圆月弯刀》中所说的:刀魔就是心魔,惟大智大慧者与至情至性者能超越之。大智大慧者本来无心是也,至情至性者本心真心是也。大智大慧者本来无妄,至情至性者以真除妄。

  不过,只要有心则就有入魔的可能,因此只有达到第八重无心境界之后才能真正、彻底超越心魔。一休禅师说:入佛界易,入魔界难。因为入佛界者可以尚未达到佛之境界,而能入魔界[而不为魔界所束缚]者必为佛地的境界。

  所以关键的问题不是剑法,而是自心,借用六祖之言:心迷剑法转,心悟转剑法——心彻悟则自转而无所不转,无心则转而不转,不转而转,非有心非无心则无所谓转与不转。转晕了吧?心晕则分不清转与不转,谁转谁不转。

  第九重境界具足一切武学非武学,自由出入于一切武学非武学,超越一切武学非武学,连无我也要超越,连超越本身也要超越,超越到没有超越也没有非超越的境界,达摩祖师的境界。

  从最究竟至极的意义而言,独孤求败的境界终究逊了一筹,因为他还有以无剑胜有剑之心,还有胜负之分,所以他还有心去“求”败,还没有超越武学,按照无名老僧的说法就是还有“武学障”[“纵横江湖三十余载,杀尽仇寇,败尽英雄,天下更无抗手,无可奈何,惟隐居深谷,以雕为友。呜呼,生平求一敌手而不可得,诚寂寥难堪也”]。如果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他应该一无所求。由于有胜负心,也就是有武学障,因此不能彻底破除对无剑的执着,故其无剑归根到底只是有剑而已,所以,独孤求败最终仍然是剑魔。独孤求败的剑冢就相当于谢晓峰的藏剑庐,但谢晓峰在丁鹏的激发下完成了到无剑的自我超越,而独孤求败终究没有完成自我超越。

  黄裳是从大道本源悟出的至高武学,与独孤求败由武学入道相反,但境界相类,不过黄裳悟到九阴真经之后仍然有复仇之念,直到所有的敌人全部消失后才彻底没有了这种念头,仍然不是至高无上的境界,而独孤求败到了天下没有了敌人的时候仍有胜负之念,就比黄裳稍逊了。

  王重阳既是武学大师,又是道家真人,武学非武学平等一如,境界更高。无名老僧无疑也超越了武学,无名老僧对于武学的认识,境界极为透彻:少林绝技的目的在求杀生,事实上这已经违背了佛学普度一切众生的本意,也就是无名老僧所说的“大干天和”,因此修习少林绝技如果不以佛法化解其戾气的话,就是入魔;修习的功夫越深,入魔也就越深,也可以说离大道生养万物的本性也就越远。“唯佛法越高,慈悲之心越盛,方能修得越多越高的绝技。然而如此修为的高僧,却又不屑于多学厉害的杀人法门了”。

  (完)

相关热词搜索:哲学 武学

上一篇:金庸武学九大破绽
下一篇:论逍遥派的武学

收藏